
新双峰客户端11月20日讯(通讯员 周伟华 李花)粼粼涟水映青山,彩虹公路通沃野。初冬的双峰县杏子铺镇,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:15.66公里的溪口路“彩虹公路”串联起山水人文,五色米、黄桃等特色产业硕果累累,水府庙旅游度假区游人如织,和美屋场星罗棋布。这背后,离不开镇人大主席团的坚实助力。近年来,杏子铺镇人大紧扣乡村振兴目标任务,创新“视察提质、产业赋能、治理创新”三维发力模式,将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,通过代表履职破解发展难题、激活产业活力、夯实治理根基,为山乡巨变注入了强劲的民主力量,让昔日的穷乡僻壤火出圈。
精准监督:闭环视察破解发展梗阻
“以前代表视察多是‘走马观花’,现在‘踏勘-调研-问效-督办’一步到位,问题不解决不松手。”镇人大负责人指着厚厚的视察档案说。杏子铺镇人大打破传统监督模式,建立全链条闭环视察机制,让监督更具实效。
2024年,针对醴娄高速通车后的遗留问题、旅游民宿集群建设滞后等痛点,镇人大组织代表深入项目现场,采取“集中参观+分组讨论+现场问答”方式,直面矛盾短板,提出22条针对性建议。其中,关于旅游公路提质的建议被列为重点督办事项,推动镇政府争取800余万元资金,将3公里坑洼路改造为景观道;关于河道整治的建议落地实施后,涟水河道水清岸绿,重现往日生机。
代表们的“火眼金睛”让监督直抵关键。在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视察中,代表发现部分村组道路存在安全隐患,立即提出增设防护设施的建议,推动全镇完成20余条公路“白改黑”改造,硬化村组道路32公里,安装路灯500余盏。如今,该镇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经验已在娄底市推广,成为人大监督赋能基础设施建设的典范。
产业赋能:代表领航激活增收引擎
“作为人大代表,既要自己富,更要带民富。”县人大代表、水府庙农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科良流转5000多亩土地种植五色米,带动13个村农户参与,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。在杏子铺镇,这样的“代表带头人”还有很多。
镇人大构建“代表+产业”双轮驱动模式,组织代表挂包联系农户,推广“人大代表+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发展模式,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升级。县人大代表宋建兵牵头引进项目17个,引资7亿余元,建成9间乡村振兴车间,带动12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;镇人大代表成有志带头拆除网箱改办民宿,引领15名代表联合打造和美屋场,激活乡村旅游活力。
为让“土特产”变“金招牌”,代表们主动对接市场资源,邀请农技专家开展培训,推动“芙蓉心”五色糙米、“水梓”黄桃等品牌走出深山。2024年以来,各级人大代表累计帮助群众销售农产品1600余万元,带动6000多户农户增收,羊肚菌等新兴产业让村民收入翻了两番,实现了“代表领着干、群众跟着富”的生动局面。
治理创新:网格履职架起连心桥梁
“扫码就能找代表,反映的问题很快就有回音。”在镇人大代表联络站,村民扫码查询代表信息、提交诉求的场景已成常态。杏子铺镇将全镇划分为160个网格,48名四级人大代表全员入网,化身“政策宣传员、矛盾调解员、民生服务员”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每月10日的“代表接访日”,联络站总是人头攒动。2024年,代表们接到库区村民反映电费偏高的诉求后,连续一个月走访200余户,推动库区电费实现同网同价,惠及3000余人;针对镇中心小学“大班额”问题,联络站邀请县教育局局长进站座谈,促成学校扩建项目落地,新增学位240个。截至目前,代表们已化解矛盾纠纷76起,解决道路硬化、饮水安全等民生问题34件。
代表联络站还打造“局长进站·群众身边事我来办”特色品牌,通过专题培训提升代表履职能力,推行履职积分制激发代表活力。如今,代表们带头创建“美丽庭院”220户,清理垃圾700余吨,带动群众投工投劳3000余人次,基层治理从“政府独奏”变为“全民合唱”。
从破解遗留难题到赋能产业发展,从化解民生诉求到激活治理活力,杏子铺镇人大以精准监督强保障、以代表引领聚合力、以制度创新促治理,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这条“人大赋能乡村振兴”的实践之路,不仅让曾经的“难管”乡镇蜕变为文旅新宠,更彰显了基层民主的强大生命力。
当前,杏子铺镇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,向着“客至杏子不思归”的愿景稳步迈进。镇人大主席团将继续紧扣发展大局,聚焦群众期盼,让代表履职更接地气、监督更具实效、服务更暖民心,以民主之力破解发展之困,用履职担当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,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杏子铺经验”。
一审:李娟
二审:王宏毅
三审:刘郁鑫
总编:刘颂阳

责编:李娟
来源:双峰县融媒体中心
下载APP
分享到